中新社合肥5月25日電 題:安徽黃梅戲的前世今生
  中新社記者 成展鵬
  安徽有“二黃——黃山和黃梅戲”。其中,黃梅戲為中國著名傳統戲曲劇種。走進黃梅戲之鄉安徽安慶,無論鬧市街頭或田間鄉野,常看到人們或三五成群在切磋曲藝,或悠然自得獨自聽曲。
 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,源於湖北黃梅地區,東漸安徽後不斷吸收青陽腔、徽劇和當地民歌等音樂精華,形成用安慶語言念唱的劇種。一曲《天仙配》更讓黃梅戲蜚聲海內外,被外國友人稱為“中國的鄉村音樂”。
  從嚴鳳英、王少舫到韓再芬、蔣建國等,1949年以後至今,黃梅戲舞臺涌現出一批領軍人物。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,黃梅戲因《女駙馬》、《天仙配》等名劇而風光無限,進入了一段繁榮時期。
 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,使以微博、微信的交互技術不斷升級,讓年輕人沉下一份心情走進戲院已是難事,加上人才等眾多因素的存在,黃梅戲遇到了中國傳統戲曲共同的難題:票房低迷、演員“走穴”、缺乏優秀編劇等。
  黃梅戲的創新改革、加入現代元素勢在必行。為此,安徽黃梅戲有了與現代科技的“聯姻”;推出更生活化更受時下觀眾喜愛的黃梅大戲《小喬初嫁》、《徽州往事》等一批舞臺劇新作;有了與流行歌手及電聲、交響等新的音樂形式合作的嘗試。
  近期,由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和澳門網絡動畫科技有限公司投資600萬元人民幣聯手打造的首部3D全息黃梅戲舞臺劇《牛郎織女》,甫一上演,觀眾褒獎有加。
 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蔣建國說,《牛郎織女》是黃梅戲的“電影老三篇”之一,但一直沒有舞臺劇,曾因技術原因使戲中眾多神話場景無法圓滿呈現,而3D技術突破了這一難題。在中國戲曲史上,這尚屬首次。
  韓再芬,中國黃梅戲表演藝術家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,現任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。2013年開始,韓再芬主演的大型原創黃梅戲舞臺劇《徽州往事》在中國內地進行巡演。
  這部經6年打磨的戲美輪美奐地再現了明清時期徽州的歷史文化。業內人士認為,《徽州往事》是對黃梅戲的創新,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畫,給人留下想象空間和回味餘地。
  國家一級作曲家陳精耕認為,包括黃梅戲在內,創新一定要跟上時代,但其內核不能丟。把握住度很重要,度中包涵清楚的家底優勢、瞭解觀眾喜好以及獲得專家和觀眾的認可。
  為讓年輕人喜歡黃梅戲,年已七旬的陳精耕說,黃梅戲的曲調也需要適時而變。
  陳精耕認為,黃梅戲的曲調多種多樣,需要根據每部戲的主題背景去找到最適合它的曲調,包括運用新的作曲法:電聲、交響等新的音樂形式等,這樣黃梅戲才能不斷推陳出新。(完)  (原標題:通訊:安徽黃梅戲的前世今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ytpuihehv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